6月24日將主辦:五運六氣來助力,名醫問診送健康——“走近中醫”治未病義診活動
由江陰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江陰市中醫藥學會主辦,江陰市第四人民醫院承辦的五運六氣來助力,名醫問診送健康——“走近中醫”治未病大型健康主題活動,將于6月24日上午9點至11點在江陰市第四人民醫院舉行,屆時將邀請多位專家在門診一樓大廳進行義診活動。
專家介紹
計忠寧
江陰市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副教授,江陰市名中醫,腎臟病學科帶頭人,省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江陰市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江陰市中醫院副院長,黃煌經方工作室負責人,中醫治未病項目負責任人,從事臨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長治療各類腎病以及運用經方治療內傷雜病。96年在醫院引進并開設血液透析治療技術。參與治未病相關在研課題兩項,《構建中醫治未病可復制區域模式研究》獲2017年度江陰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高等中醫藥教學經驗豐富,有2個課題列為教學研究課題,其中《中醫學專業后期教學過程中的書面理論考試》獲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改革二等獎;在研課題《實習生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技能強化培訓方案探討》獲江陰市科技局立項;發表省級以上論文多篇,多次獲得雙革四新獎。
花海兵
江陰市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江陰市名中醫、江陰市中醫藥學會秘書長、副教授。江蘇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和省農村優秀臨床人才,省名家流派研究會常務委員,江陰市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專家組組長,從事醫學專業24年,擅長脾胃病、腫瘤以及心身疾病的診治。出版專著6部,省級以上論文30余篇,主持參與省市級科研4項。入選省第五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2018年第二屆“江陰工匠”、第二屆“江陰市十大科技之星”、獲首屆江蘇省十佳(優秀)青年中醫之星,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優秀青年中醫藥工作者,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無錫市第六屆青年科技獎,江陰市三創人才獎,優秀中醫科普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浦忠平
江陰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江陰市名中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無錫市中西醫結合肝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臨床診療工作,醫學理論基礎扎實,潛心內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臨床經驗豐富,尤擅長肝膽、脾胃疾病的治療。在省級以上醫藥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多次獲江陰市雙革四新獎等獎項。曾獲“江蘇省優秀青年中醫藥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倪 君
青陽醫院副院長,主治醫師,龍砂醫學流派第五代主要傳承人,江蘇省五運六氣專家組成員,江陰市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聯合會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理事,無錫市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副主委,無錫市中醫藥學會理事,從事臨床骨外科工作近30年,目前致力于研究中醫五運六氣,注重《黃帝內經》。師承安徽中醫學大學龍砂醫學流派傳承人顧植山教授及上海中醫學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石氏傷科第五代傳人詹紅生教授。擅長膏方治未病,調理體質;應用五運六氣理念中醫藥治療頑固性咳嗽、失眠、內科疑難雜病、腫瘤及月經病、不孕癥有獨特療效;掌握手法正骨治療頸、肩、腰、腿痛獨門絕技。
胡桂良
中醫外科醫院醫務科科長,副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畢業,本科學歷。世界中聯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理事,江陰市醫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會員。師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第四代傳人顧植山教授,重視《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理論的臨床運用、結合辨體質和運用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指導經方的應用、基于腎命理論運用膏方養生治未病的三大主要學術特色。從事臨床中醫內科工作近二十年,擅長中西結合治療中醫內科、婦科雜病、老年病及諸多疑難雜病。曾發表《小柴胡湯臨床應用》、《經方運用3則》、《止嗽散的臨床觀察》、《半夏瀉心湯的臨床觀察》、《司天麥門冬湯治療高血壓驗案》等文章。
單建國
城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20年,師承國家中醫藥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教授,世界中聯五運六氣理事會理事,無錫市中醫五運六氣委員會委員,江陰市第十七屆市人大代表,江陰市十佳優秀青年,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學習繼承龍砂醫學善用五運六氣理論的流派特色診療技藝,將運氣思想應用于中醫膏方治未病養生調理及各種常見病調治,臨床療效卓著。
吳楠
江陰市中醫院主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肺系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江陰市中醫藥學會肺系專業委員會委員。2016年師從于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教授。跟師后積極學習掌握五運六氣的歷史沿革、熟練掌握五運六氣的推算,深入發掘、學習中醫基本理論。2018年加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多次參加國家級五運六氣培訓班、龍砂醫學特色診療技藝培訓班等,深入學習五運六氣的基礎知識,并不斷地運用于臨床。2019年3月參加了北京中醫藥大學舉辦的全國五運六氣高級師資培訓班,并考試合格。在臨床工作中善于運用五運六氣思維診病、治病,使用三因司天方治療肺系疑難、慢性疾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