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你用對了嗎?
江陰市第四人民醫院 |2020-12-20
2015年11月16日至22日是世界首個提高抗生素認識周, 世衛組織發起了“慎重對待抗生素”的全球運動,旨在提高公眾、決策者、衛生和農業專業人員的認識,鼓勵他們采取措施,避免抗生素耐藥性的進一步出現和蔓延。世衛組織呼吁,“我們必須采取行動,改變醫生和消費者使用抗生素的方式,否則,全世界可能會進入后抗生素時代——幾十年來可以治療的普通感染和小傷將再次變得致命”。
人類感染性疾病的“罪魁禍首”包含了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寄生蟲等等,抑制消滅這些“壞蛋”的藥物,統稱為抗感染藥物。其中老百姓最常言的抗菌藥就是抗感染藥物中的一部分。
而在廣泛的報道用語中,常會使用抗生素一詞,抗生素的科學定義是指某些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自然產生的對病原體或腫瘤細胞具抑制或殺滅作用的物質。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青霉菌產生的青霉素了,可謂自然天成的抗菌藥物。
抗生素與抗菌藥有交叉,但有一點請您一定分清:目前大家口中常說、常用的抗生素,如“感冒了少吃點抗生素藥”,實際上說的是“抗菌藥”!抗菌藥是指一般局限于針對細菌、真菌的藥物,不少是化學合成的,它與醫學中界定的抗生素概念有別,不應混為一談。
抗生素、抗感染藥物、抗菌藥物、消炎藥,四者之間的涵蓋關系如下圖所示:

在公眾認知中,最常存在的誤區是將消炎藥和抗菌藥混為一談。
日常生活里,大家常備的抗菌藥如“阿莫西林、頭孢菌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只要感覺不舒服就吃兩粒,認為“病能好得快。”而就診的感冒發熱、咳嗽患者中,將近80%的患者都已在家服用過抗菌藥,或要求醫生開一些“消炎藥”。也就是說,公眾常會把“消炎藥”等同于抗生素,并認為帶炎字的疾?。?a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target="_blank">關節炎、腎炎等)都該用抗菌藥,這是一種誤解!
事實上,在醫學中,炎癥是泛指身體對多種損傷因素出現的防御反應,并非均為細菌等微生物感染所致,所以,醫生常說的改善炎癥反應,如紅腫熱痛等癥狀的藥物多指解熱鎮痛藥類,比如我們常會接觸的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商品名泰諾林、必理通等)、布洛芬(商品名芬必得等)、吲哚美辛(商品名消炎痛)。只有炎癥反應確為細菌引起的才涉及到應用抗菌藥。因此,消炎藥≠抗菌藥。
以最常遭遇的感冒為例,我們平時的感冒90%都是病毒感染,通常情況下,在感冒初期的3—5天內,若單純為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流清鼻涕、打噴嚏、咳嗽、嗓子疼等,是不需要應用抗菌藥的,抗菌藥物其實并不對癥。多喝熱水,充分休息,服用復方感冒藥,如“泰諾、白加黑、日夜百服寧”等,一般含有抗過敏、解熱鎮痛藥、收縮鼻黏膜血管、止咳作用的藥物組合成份,才可減輕病毒造成的炎癥反應。
再如,細菌引起的化膿性扁桃體炎,服用解熱鎮痛的消炎藥,如對乙酰氨基酚,來退熱和緩解全身疼痛不適,可謂治標;而服用抗菌藥才能治本。
那么,生活中常說的感冒、發燒,如何辨得清究竟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呢,醫生除了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外,還常會檢查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依據其表現來協助判斷可能的感染種類,從而對癥給藥,減少不必要的抗菌藥物應用。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生活中常會用到的口服抗菌藥:
1、阿莫西林:屬于青霉素類,可對抗的細菌較多(專業稱為廣譜抗菌藥),常用于細菌性咽炎、氣管炎、皮膚軟組織感染等。但青霉素過敏者禁用。
2、頭孢菌素:如頭孢氨芐、頭孢羥氨芐、頭孢拉定(第一代)、頭孢呋辛、頭孢克洛(第二代)、頭孢地尼(第三代)等,第一二代常用于細菌性咽炎、氣管炎、泌尿道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等,第三代可用于部分輕中度的支氣管炎、肺炎、泌尿感染、膽囊炎等。頭孢類藥物過敏者慎用。
3、阿奇霉素:與羅紅霉素、地紅霉素、克拉霉素等同屬大環內酯類藥物。多用于呼吸道感染,尤其還常用于兒童支原體感染。
4、左氧氟沙星:與早年的氟哌酸(諾氟沙星)和近年的莫西沙星同屬氟喹諾酮類藥物。也是廣譜抗菌藥物,常用于呼吸道、泌尿道、胃腸道細菌等感染。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也對支原體等不典型的呼吸道病原體有效。但因對軟骨發育有影響,故而18歲以下人群不宜應用。
上述藥物中,阿莫西林、頭孢菌素一般每天服用數次(2-3次),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每日服藥一次。在實際選擇抗菌藥時,醫師會根據感染部位、可能的病原體、患者的基礎疾病、年齡等因素綜合考慮,每一類藥物中不同成分的抗菌譜、作用特點也會略有區別,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恰當應用。
使用口服抗菌藥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抗菌藥在使用2至3次之后才能達到臨床效果;
第二、抗菌藥的使用需按照醫囑,要么不用,用就要用足量。如果療程或是劑量不足,都可能會導致細菌的耐藥性。
第三、聯合用藥時應該注意配伍禁忌,即在服用抗菌藥物同時,還混合服用了其他藥物,這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忌自作主張。
世衛組織對醫患雙方提出建議,即醫生只能在患者真正需要時才可開具抗菌藥,而且處方和發藥都要注意藥品正確、劑量正確、服藥療程正確。這樣要求的原因主要是抗菌藥濫用容易造成耐藥菌產生,導致現有抗菌藥物在人體應用失效,且抗菌藥具有很多副作用,長期使用將造成菌群失調、二重感染等。
對患者的建議是,“當你并不需要時,別要求醫生開抗菌藥;只有在專業醫務人員開具處方時才服用;即便感染好轉,也一定要按療程服藥;不要服用剩余的抗菌藥,也不要把自己的分予他人;要經常洗手,預防感染,避免接觸病人,及時接種所需疫苗。”